在汉语成语“脍炙人口”中,脍这一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深入探索“脍”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成语中的应用。
“脍”字,作为汉语二级字,其部首是“月”,本义指细切的肉或鱼。据《说文》记载,“脍,细切肉也。”这表明“脍”最初的含义是经过精细切制的肉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意义也逐渐扩展,不仅限于食物本身,还引申出其他文化内涵。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由“脍”和“炙”两个词组成,分别指的是切细的肉和烤熟的肉。这两个词都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因此“脍炙人口”字面意思是美味人人爱吃。而在成语中,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和广为称赞。
“脍炙人口”成语的出处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孟子·尽心下》。在这个典故中,曾皙喜爱羊枣,而曾子则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孟子:“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回答:“脍炙哉!”这里的“脍炙”便是成语的起源,用以形容美味之极。
在句子中,“脍炙人口”可以充当谓语或定语,通常含褒义。例如:“这首诗真是脍炙人口,广受好评。”这里,“脍炙人口”作为谓语,表达了诗受欢迎的程度。
在现代社会,“脍炙人口”一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产品推广、社会现象描述等。例如:“这款手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已经成为市场上的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美食的热爱,也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于鼓励人们追求卓越,追求那些能够广受欢迎和传颂的事物。
通过以上对“脍炙人口”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和魅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汉语成语中的经典之一。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