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所核工业大学诞生,开启核科技新时代
在我国核科技领域,一直有着无数英勇无畏的科学家和先驱者。今天,我们将回顾这段辉煌的历史,探寻第一所核工业大学的诞生历程,以及它在推动我国核科技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我国放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杨先生亲自设计放射化学实验楼,培养了新中国急需的第一代放射化学研究人才。1960年,在苏联撤走专家、铀厂尚未建成的内外交困之际,杨先生临危受命,开展了一系列核化学研究工作。
叶奇蓁院士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示意图讲解了核能发电的基本原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核电站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分享了中国第一次创业奠定核工业基础的历史,为核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5年,钱三强作为团长,率领由40余名科技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去莫斯科的热工研究所实习。这些人回国后,成为原子能研究院的技术骨干。经过几年的发展,钱三强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核科学技术人才。
北京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陆续出台实施《北京大学“十四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方案措施。2022年11月,北大编制完成《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并正式实施,为我国核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蔡启瑞一生朴实严谨、淡泊名利,总是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1999年,蔡启瑞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及20万港币奖金后不久,便直奔学院提出要捐出奖金用于人才引进。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六十周年。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敬我国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新书首发式在湖南郴州苏仙区许家洞镇711矿举行。711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勘探并建成的一座大型铀矿。
新京报的记者刘洋在报道中指出:“我们在雁栖湖畔、长城脚下,喜迎来自天南海北的两万余名新生,欢声笑语,充满希望。”这反映出我国核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一代核科技人才的崛起。
我国第一所核工业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代代核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核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努力奋斗!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